English

陈尚君:为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带来光荣

1999-01-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祝晓风 文  孔沂澜 摄 我有话说

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几乎无人不知陈尚君这个名字。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全唐诗外编》之后,随着唐诗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大家发现《外编》收录佚诗仍未完备,且考订也有不确凿处,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校订和续补,承担这项工作的就是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尚君教授。傅璇琮先生在为陈尚君新近出版的《唐代文学丛考》所作的序中评述道:“他一方面对前人已做的唐诗汇录辑佚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另一方面对唐人著述总目和今存唐宋典籍,作全面的调查。他所查阅的书,其面之广确实是惊人的,不止是唐人著述,凡宋元以来的总集、金石、方志、谱牒、说部,以及敦煌文献、佛道二藏、域外汉籍,都巨细无遗地加以搜辑,据他自己估计,先后检书超过5000种,仅方志就有2000多种。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网罗,其收获即为辑得逸诗4600多首(其中新见作者800多人),相当于前此各家所得总和之两倍多。与此同时,又对《外编》作不少校订工作”,“这样,就于1992年以《全唐诗补篇》的名义由中华书局出版,可以说是清代中期以后唐诗辑佚的最大成果。”

随后,陈尚君从1986年开始着手《全唐文补编》的工作,至1991年初步完成,检录出唐人遗文6200多篇,相当于前人所得唐文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其中有大量珍贵而稀见的文献。仅此两项工作的成就足以使陈尚君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学术史上。可是,对于陈尚君来说,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的《全唐诗误收诗考》(1984年)是清代以来第一次对传误唐诗的全面清理;《杜甫为郎离蜀考》(1979年)、《杜甫离蜀后之行止原因新考》(1982年)发人所未发,“是建国以来研究杜甫生平创作最值得玩味之文”;《张碧生活时代考》则是细而精的考证杰作;而近年陈教授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辨伪,更是引起唐诗学界和文论学界的极大震动。

陈尚君祖籍宁波,生于南通。文革中曾在江苏江心沙农场“上山下乡”,1977年初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次年就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名家朱东润教授。

陈教授谈到他的治学心得时说了三点:一是熟练掌握目录学;二是重视史源,对于所有材料都要找到第一出处;三是不盲从古人、名人,对前人的见解要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看陈教授的文章,你会感到严谨、严肃,甚至有些冷峻。对此,陈教授说,他是以一种类似“理科”的方式来研究,“我不想投入感情,不想对哪一个人负责。我把我从事的工作当做一种科学,所以,尊重客观事实是第一位的。”“可以用‘老吏执法’来形容我的态度,我对古典文献的研究的确比较严格,我要把肉剔光,以见筋骨;扫落文彩,不避愚拙。”

当初,朱东润先生对青年陈尚君寄予厚望,认为陈尚君将给复旦带来光荣。而傅璇琮先生在这本汇集了陈尚君主要学术成果的《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序言中则更相信,“以尚君同志十余年来在唐代文学基础研究也就是文献资料考证上所作出的业绩与贡献,他也必将为中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带来光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